汉末雄风_第一百七十九章 军令至,战将启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九章 军令至,战将启中 (第9/10页)

。因此,单位面积的装甲,实际体积更大,质量更重,穿戴起来也更费体力。

    链甲流行于中亚与欧洲,板甲出现的时间则极晚(具装板甲的成熟大约在十六世纪以后,相当于我国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时间,所用的都是札甲或鳞甲。即使像明清时代的棉甲,也是外罩棉布、内层连缀铁片、外层以铜泡钉加以固定,实际是“包覆棉布的札甲”。

    因此,穿着如此笨重的甲胄,如果要长距离徒步行军,对体能无疑是巨大考验。

    遑论当时连兵卒都吃不饱。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从《赵俨传》的记载来看,士兵行军时,不仅无甲,连刀戟都扔在辎重车里。完全是空手徒步,节省体能。

    俨自随步骑百五十人,皆与叛者同部曲,或婚姻,得此问,各惊,被甲持兵,不复自安。--《魏书赵俨传》

    须知赵俨的部队仅有一百五十人,便已如此懈怠;推而广之,情况应该更坏。

    其次是为了减少对鞋袜的磨损。要知道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机后,棉布才正式推广开来。汉末有没有棉花都存疑。

    虽然三国的“鞋”种类繁多,有木尺鞋(屐)、木底鞋(舄)、长筒鞋(靴)、丝麻鞋(剑履及朝的履)等,实际上述鞋款,都是贵族的专享。比如“靴”是官员的专利,而“舄”(木屐)则是帝王的禁脔。

    真正能够量产并普及的,就是草鞋。一般称作“屦”或“屩”,南方则戏称为“粗”。

    屩,草屦也。出行着之,屩屩轻便,因以为名也。--《释名》

    粗者,麻枲杂履之名也。南楚、江、淮之间,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