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 卫府大纛升,壮士气豪雄1 (第9/11页)
爽)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少主。--《魏书曹爽传》 齐王即帝位,迁(司马懿)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与(曹)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晋书宣帝纪》 由于司马懿在地方设置“大中正”,垄断了选举权,因此曹爽讽喻夏侯玄致书司马懿,欲改易制度,详见《夏侯玄传》。 之后曹爽又授意群臣推举司马懿为“太傅”(上公),希望通过地位上的尊崇,使司马懿在“录尚书事”的问题上做出让步。使尚书台奏事先呈报自己,从而得制轻重。 (曹)爽白天子,发诏转(司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魏书曹爽传》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有一种观点,认为曹爽尊司马懿为太傅,是明褒暗贬,这是不对的。因为无论是太尉(三公)还是太傅(上公),均是荣衔,并无实权。 司马懿真正的权力,来自在内“录尚书事”,与在外“都督中外诸军事”。而曹爽并未剥夺(也无法剥夺)司马懿这两项特权。 换言之,曹爽尊崇司马懿,实际是自己先做出高姿态,希望司马懿投桃报李,做出让步。 这与《曹爽传》中记载的,“初以太傅功高德劭,恒父事之”是完全吻合的。 初,(曹)爽以(司马)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魏书曹爽传》 至于被收归的权力,来自尚书台。彼时尚书台的负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