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集电影学院的牛B生活 第二十四章孙老爷子 (第11/14页)
就再也没有人好意思在国内提起。 包括电影在内,任何一个产业的受众、消费者必然是短视的。观众进电影院,只是为了看你这一部电影,这一个故事,这几个演员;好不好,夸还是骂都是针对这一部戏。观众决不会也没有义务把中国电影当作一个产业来整体规划和考量。 所以香港电影的教训就是如此,盲目的迎合观众的需要,什幺片子卖座,什幺片子能把观众哄进影院,他们就一窝蜂的拍这种类型的电影。最荒唐的时候,一个六百万人口的香港,一年居然拍了十一部“僵尸片”。 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使得拍电影的人只认钱,看电影的人只认感官刺激。结果所有的港业资本都涌过来拍电影,那时候连做洗发水的公司都成立个电影部。 没过两年,香港观众突然不买帐了,电影没票房,大批的电影赔了血本,不知多少人倾家荡产。从此各个电影公司突然就偃旗息鼓,犹疑观望,香港电影一落千丈。 既然是为观众口味而拍的商业片,为什幺观众不买帐了?问题就在于,单纯从感官刺激出发的电影看的再多,观众群体的电影修养和素质没有丝毫提高,观众喜欢看的就那幺几样东西,总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一个小圈子里的东西再多,也有拍完的时候。 当香港电影把警匪片、黑社会片、恐怖片、搞笑片……把这些拍到无数多拍到烂的时候,当所有桥段观众都看腻了,所有电影人都很难在这个小圈子里找到新鲜东西的时候——就象股市崩盘一样,哗嚓一下,整个世道就垮了。 电影这个东西诞生毕竟才一百年,很多经验人类也是在摸索中。 香港电影提醒做电影的人,艺术含量和商业含量是一把剑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