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9 (第2/4页)
国》两次公开演讲,中心就是反对侵略,维持亚洲的和平,另外就是赞扬这些年来中国的进步以及和德奥紧密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联系。帝国外交大臣第一次使用了“战略伙伴关系”一词来形容奥中关系。 确实如此,在1933年,奥匈帝国与民国之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了创记录的34亿克朗,中国成为奥匈帝国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奥匈外交大臣的演讲已经摆明了帝国决心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和维护中国和平的决心。 不过,李海顿很明白,自己的“恫吓”行动只能维持一时,更主要的还得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 在与中方军方进行的讨论会中,李海顿及奥匈军事战略专家们给北洋军政大员们就加快反侵略战争准备问题,提出了以下数点建议: 一、确立举国一体的国防领导体制,成立最高国防委员会,其组成尽量囊括国内各方势力的主要成员,统一领导、建设和指挥国内的所有武装力量,并加快建立和完善的预备役和地方守备武装的训练和装备。 二、确立和加快在西部建设战略后方的进程,以利于坚持长期战争的需要。战略后方的重点在西北和西南七省,中心在四川和陕西。 三、大力发展内陆的交通系统,建立西部完善的铁路和公路网络,整顿和加强内河航运。交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国防力量的重要标志。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和先进的交通工具,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