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鹰旗下_33、武昌(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3、武昌(二) (第4/4页)

京浦铁路的畅通。

    十月初,中方利用空中的暂时优势,在淞沪大场至蕴藻浜一线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击,从广西和广东赶到上海增援的4个师的中方军队奋勇冲杀,曾一度收复吴淞,不过,随即日军就派出了两个师团的增援兵力,中方最终又被打回了原地,淞沪战场再度陷入僵持。

    吴子玉将军还有一个重要而且庞大的工作,就是把南京的兵工厂和重要的工厂迁往西部,他的德国和奥匈军事顾问们警告他很有可能守不住这里,他需要在更加靠后的地方重新建立一条新的防线。

    林格尔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中国方面显然还没有调整好,兵员补充和动员、训练工作进行得十分缓慢。北京方面只是在战争爆发后这才匆匆忙忙在各地开始大规模地征召和训练民团,不过,由于没有经验,征兵和训练工作进行得并不理想。他判断中国方面还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慢慢在各地建立起完整的新兵训练体制。

    当然,林格尔一直认为中国会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蒋将军的理论是只要战争长期拖延下去,也许会在三、四年的时间里就会让日本崩溃。中国拥有大约5亿多人口,大约是日本的七倍多,不过,他们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根本无法发挥人口的巨大优势。

    由于有德奥两国的物资援助,现在并不缺少武器等装备,林格尔估计北京方面大约会在一年的时间内就会重新训练和装备出大约二百万人的新军队,到那时候,日本人可能就只能放弃进攻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