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赵怒叱群臣(6K!!!) (第7/8页)
说完这番话,小赵忽然打了个哈欠,蜷缩到了椅子上睡了起来。 识趣.jpg。 而在他身边,徐云则陷入了沉思。 宋代的党争,其实早在开国之初,赵匡胤就有所预感和警觉。 建隆三年...也就是962年的时候。 针对官员产生最重要来源的科举考试,赵匡胤颁布了一条严令: “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 过了几年。 赵匡胤又将殿试确立为定制,通过这一形式,强调中试者皆为皇帝所钦点。 也就是由“座主门生”变成了“天子门生”。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试图强化皇权存在,弱化座师色彩。 从而打破因科举而形成师生、同门朋党的情况, 奈何天不遂人意。 宋朝由于得国不正,因此一直都压抑着武将的地位,强调文人高格。 而这种做法在成就了一幕幕名臣云集、群英荟萃的盛况的同时。 也导致了朝廷重臣竞相以权力追逐为中心,深陷党争而不以为意,甚至连名臣也无法避免。 等二代目的驴车皇帝去世后,党争渐次蔓延、愈演愈烈,遂至一发而不可收拾。 比如宋真宗时,党争便以王钦若与寇准为代表,王钦若通过倾轧排挤寇准以获取权力。 至宋仁宗时期,则是以吕夷简与范仲淹明争暗斗为代表,导致“庆历新政“半途而废。 再然后嘛...... 就是小赵所说的变法之争了。 也就是此前介绍小李亲爹老李时提过的元祐党问题。 小赵能认识到这点,不说他有没有能力解决吧,至少要比赵佶那个甩手掌柜好很多: 赵佶的做法的压根管都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