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27章 乱钱渐欲迷人眼 (第3/6页)
的问题,不约束“签不签”这个决策本身。 张仲谋显然还是准备弄个好几份ts,货比三家一下的。 顾骜也非常大气,任由对方比价。作为经历过后世互联网时代的人,他并不觉得这是“备胎行径”。 历史上,张仲谋回湾湾创业的时候,自己其实没什么钱,凑死凑活也就千把万。 不过行政院基金牵头的资方还算给面子,给了他一个已经比较超前于当时时代的团队估值,谈判之后认为“张仲谋这个人,以及他带出来的德仪半导体骨干团队,本身就价值五千万美金”。 所以最后总的湾积电成立时估值是4亿美元,其中湾湾行政院发展基金掏了1亿多,占了40%几,飞利浦的八千多万20%几、台塑王永庆七家加起来也是20几。 然后张仲谋及其团队,靠着5000万团队与成果估值 1000万美元现金投资,占股15%。(6000万占4亿的15%) 这在历史上已经很难得了,因为八0年代中期的全球科技行业环境,还是不太认“你这个人就值几千万美金”这种算法的。 当时金融资本圈里的主流观念,认为人的无形影响力、圈内资源这些是无法作为公司出资的。 不像2000年前后,随便一个点子形成企划、有个团队,都能骗到钱。 这些历史数据,顾骜当然是不清楚的,他又不是脑内自带百度的有备而来穿越者。 不过他可以慢慢谈。首先因为他是个人身份投资,那话语权肯定是不能跟历史同期的行政院发展基金相比的,让给张仲谋的团队一个更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