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_第602章 年代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02章 年代感 (第4/5页)

机普及量是个大问题。现在国内的电视机存量,起码比6年前多了三四倍,自从八3年央视有春晚起,有电视的人家每年都多好几成。”

    “你要对美国大片的质量和口口相传的口碑有信心嘛,走。”顾骜最后鼓舞了一下妹子,就此打住这个话题。

    这还是顾骜第一次带米娜在钱塘这种小城市看电影,之前几年,尤其是在外交学院念书的时代,他们都是在京城看的电影。

    所以小城市的设施,很快让习惯了京城小影厅乃至大学里放映室的米娜,大吃一惊。

    剧院里最大的一间影厅,居然有两千个位置之多。

    米娜惊讶地问:“怎么钱塘的影厅比京城的还大?我们去工人俱乐部之类的地方看电影时,也没那么大呀。”

    顾骜却深知其中原委:“其实,越是二线城市,最大的剧院影厅越大,反而比京城还大——真要到三线以下城市,反而会小起来。

    因为制作拷贝也是要钱的呀,一个厅一台放映机就要占用一个拷贝。大城市当然希望一个拷贝一次放映就能卖好几千张票。京城是因为设施太完备,影院太多,所以摊薄了。”

    这一点跟后世数码时代是截然不同的,数码时代电影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加密文件发过去就行了。又或者是后世电影票价贵了之后,制作一个胶片拷贝的成本摊下去忽略不计,那也就可以多弄小影厅、提升观影体验。

    可八6年还是几毛钱一张的电影票价,工业成本却反而比后世更高,拷贝的成本就得精打细算了。

    顾骜带米娜来胜利剧院,这还不算钱塘当时最大的影厅呢——一直到90年代初,省人民(和谐)大会堂的主会议厅,在没有会务任务的时候,都要兼做电影放映厅的生意,回收一些场地维护成本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