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58章 液晶演艺 (第3/6页)
柯达式的考虑,也不光是布列塔尼亚海军部式的筹划,还有更深层次的理由。 说到底,是曰本人不愿意接受“产业链内部的全球化分工”,他们想守住工匠精神最终能发挥的空间。 顾骜前世在“得到”app上,听液晶演艺的时候,就剖析过这个问题:80年代末,乃至90年代大部分时候,曰本人首要考虑的是,如何防止美式的制造业空心化也在曰本发生。 如果按照美国人那样,高科技产业越来越标准化、相容化,最后的下场是什么?那就是全球贸易不再仅仅是“产业间分工”,而是变成“产业内分工”。 所谓“产业间分工”很好理解,就是旧时代的国际贸易形式。比如让中国人种茶叶,法国人酿香槟,穷国搞农业输出农产品,富国生产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赚大钱赚剪刀差。 而一个行业如果生产环节标准化、容易代工,便于“研发和设计和生产的分离”,那就变成了中国加入wto后常见的“产业内分工”了。 比如智能手机是高科技产品,但是其实美国人只是提供了晶片研发,整机设计。 可晶片的制造在湾湾,整机的制造在大陆。 高科技产业内部,劳动力便宜、响应效率快的发展中国家,也能赚到一点钱。 偏偏曰本人最痛恨这种“全球化产业内分工”。 因为曰本人有终生僱佣制,他们的工人包袱甩不掉。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曰本人的创新力其实是享受了终生僱佣制的红利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