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94章 发朋友圈不等于装逼 (第2/5页)
就在顾骜离京城后没几天,“文学讲习所”主办的某份国家级文学研究学术期刊、最新一期上,也悄然出现了一篇论文,是关于红学研究的。 《曹雪芹抄家新论——兼谈清代内务府当差人员抄家的“破产保护”属性》 论文的第二作者是萧穗,还在最后的索引文献方面,专门鸣谢了一些专家贡献的具体思想和启发。 这种写法,在国内的论文是不多见的,国内只感谢已经成文的、可以引用的在先文章。而萧穗这种套路,倒有点像后来硅谷的风格,比如那些谷歌系的专家,发论文都会强调那些在口头讨论环节给与了写作者启发的人,显得奈斯一点。 不过这也是因为后世谷歌系的专家们,赚钱赚得手软了,不在乎学界的虚名吧。 文学讲习所的学报,本来是偏向于小说的,讲习所还有自己主办的小说月刊。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并不太重视。 文学讲习所学报在这些领域的学术地位,也不及北大复旦的文学学报,乃至《文艺评论》,或者具体细分专业更对口的《红楼梦学刊》。 不过萧穗愿意往本校投,审稿人觉得写得不错,当然也会给登载。 学报出来之后,首先在本所的研究生之间传阅,好几个青年作家小文豪,凡是对世俗名利有些妄念的,看了都是心中一惊。 “萧同学,你怎么研究起红学来了?你不是搞通俗创作、写畅销书的么?”好几个同学略带酸意地问。 在文艺评论界,畅销历来是一种原罪。你的书畅销了,那就是媚俗、迎合市场、放弃艺术cao守。 而茅盾文学奖之类的奖项,也多次被认为是“人民看得懂的就不能评奖”。 整个八0年代的文学评论界话语权,大致可以分成两段,一段是八3年及以前的,那时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