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_分卷阅读15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58 (第3/4页)

样式不怎么好看之外,倒是非常实用。况且穿在脚上,只要暖和就好,反正也没人看得见。

    边疆南部自古以来就盛产挂毯、地毯等手工编织品。在经济搞活之后,便有专门的建花厂从事羊毛加工作业。

    富有民族风味的地毯、挂毯精美异常,也非常畅销,甚至还能出口到海外为国家创汇。于是,一项新的“副业”产生了——那就是织地毯。

    连队里,那些没有户口的家属们,手巧一点的,就去学习编织地毯。

    而场部的建花厂负责培训,包教包会。出师后,家属们可以缴纳一定的押金,把织地毯的机器带回家,再领一批五彩毛线和图案,在家里cao作。

    这个活计很累人,需要手脚并用,眼明手快。还不能出现任何瑕疵,否则就得返工。

    可织地毯的收益却十分喜人。

    一张地毯的手工费,大约在五十元左右。

    这么算下来,织地毯比连队里的职工们挣钱还要多。一时间,那些心灵手巧的家属们,靠着织地毯攒下了一笔钱。当然,也有笨的懒的,学不会或吃不了苦头的。

    黎元元一时兴起,就让王mama带着她,专门去一个四川籍的老职工家里参观了一下。

    他的爱人就是一把好手,织地毯时手很快,最多的时候创下了一个月织两张的惊人记录。当然,连续这么cao作,身体是受不了的。为了那一百块,把身体搞垮了就不合算了。

    不过,在织坊里,亲眼看到那位身材矮小的女织工,坐在织机前,手脚并用,编织地毯的样子,还是叹为观止。

    不知不觉间,连队里搞“副业”的也多了起来。

    织地毯,剪羊毛,去“巴扎”上卖小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