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章 自知之明 (第4/6页)
一名研究药物的科学家,他格外看重数据的真实性。 “对,是应该等生产稳定以后,再统计各种数据,不过说实话,我真有点等不及了。”老杨的心情既有喜悦,也有期待。 “主任,你就放心吧,我觉得新工艺的效果应该不错,因为我们此前已经在同一规格的设备中,用试验验证过了。”方翰民一方面想给老杨吃下定心丸,另外,对于这种在前世已经非常成熟的工艺,他非常自信。 果然,稳定生产四个批次后,方翰民根据化验室提供的结果和车间统计人员提供的各项数据,他不仅计算出每一批次的产品收得率,而且还计算出所有原材料的消耗定额。 把这些数据汇集于一张“‘酰化’工段生产统计表”中,方翰民把这张表格送到车间办公室,让老杨和老吴过目。 老杨只看结果,对其他数据不感兴趣,只用了十来分钟,他发现四个批次的产品纯度,最低的一批是98.15%,最高的一批竟达到了98.8%,这令他非常鼓舞! 当然,老杨更在意各批次的产品收得率和原材料消耗,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产品成本。四个批次的数据中,收率最低的批次为94.5%,最高的一批为96.2%,而各批次原材料消耗,跟该批次的收得率成相反的关系。 看完手中的表格,老杨将其递给对面的车间技术员老吴,“这是‘酰化’岗位采用新工艺的头四批产品的各项数据,你看看吧。” 老吴虽然没有完整的本科学习经历,但他毕竟是一九七零年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