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_第295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5章 (第2/3页)

  随着移民人数的日渐增多,以及成份的日趋复杂,赤崁这边的住宅区也随之做出了不断的调整。从最初一水的的10人宿舍,到后期的40人大宿舍,再逐渐进化出大批独居小户,社会的演变很明显。

    而这种演变和工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早期的人力夯桩,到后期的煤气砸桩机,再到抛弃榫卯结构,开始大面积使用铁钉和木螺丝……穿越众设计的这些简单线条的宿舍楼,其实内部的科技含量是一直在提高的。

    要知道,如果不是有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的参与,完全凭借人力去“组装”这些积木房屋的话,那么宿舍建造的速度肯定跟不上移民涌入的速度,更遑论那些专门为完整家庭准备的独居小屋了。

    现如今的赤崁新区,已经有了后世那些民居小镇的模样:一排排木质小楼被笔直的道路分隔成平整的棋盘,所有小区都被路旁整齐的香樟树所隔离。干净,整洁,由碎石子铺成的路面上,挂着车斗的煤气班车在缓缓移动,上面坐满了面色红润,穿着麻布t恤和七分裤的工人。

    ……

    永远最热闹的地方自然就是宽度达到30米的赤崁水泥大街了。搞笑的是,这条街在原本的设计图中宽度只有4米……后来发现情况不妙,赤崁区政府才紧急将几排简易宿舍推倒,拓宽了街道。

    当然了,这也不能怪谁。要知道,穿越众初次跨过台江的时候,对岸还是一片遍地野草和蚊子的蛮荒之地;设计师当初是按照一个美国西部小镇的规模来规划这片土地的,所以道路自然宽不到哪里去。

    大员人民……不久后就会变为“帝国人民”的这些移民们,现在最开心的事就是晚上下班后,去赤崁大道逛街和shopping。

    夜晚的赤崁大道就像后世的步行街一样,沿街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