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88节 (第5/7页)
这些因素组合起来,以《超导的微观理论》为题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论文。 在同年12月的文章《超导理论》中他们证明了超导相变是二级相变,他们的理论可以解释同位素效应和迈斯纳效应,以及为什么超导态只能发生在绝对零度附近: 在大量的热扰动下,脆弱的库珀对会断裂。 此外,他们还给出了关于比热和电磁穿透深度的理论计算。 于是乎。 超导的bcs理论就构建起来了。 bcs理论的建立,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从微观角度全面综合地解释了超导现象,在理论和实验上是无可挑剔的。 1972年,巴丁、库珀与施里弗三人因为提出bcs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就像牛顿力学配套经典物理、但在微观领域却有些乏力一样,bcs理论很快也遇到了一个瓶颈: 这个理论能够完美的解释低温超导,但在涉及到高温超导之后却存在很多无法解释的情况。 因此物理学界也提出过很多候选机理,目前比较有热度的分别是rvb(共振价键)理论、t-j模型和自旋涨落模型。 这些理论各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待实验证据检验。 “rvb理论认为铜氧高温超导体中的电子在铜氧面上形成了共振价键,为强烈的量子纠缠,而非库珀对,这种价键可以跨越不同的铜氧面从而导致超导性。” 随后徐云将ppt翻到了下一页,对现有的几种理论进行起了锐评: “rvb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